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山大主页 | 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职工风采 >> 师德师风 >> 正文

面向未来 做新时代大学生的育人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9-12-26点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和社会发展生力军的大学生,也有了崭新的特点和需求。如何紧紧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如何充分激发自身育人潜质并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如何面向未来、探寻便捷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路径,使新时代大学生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支最为活跃、最有生气、最具创造性的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征。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外国人”,是在与60后、70后、80后完全不同的文化脉络下成长起来的,身上带有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他们思维活跃、存在感强,更注重自己的内在真实,喜欢自由、享受选择;一生目标是活出自己,父母多是“朋友”,喜欢运用互联网、自媒体等自由发声;不着急就业,觉得痛苦生活从工作开始,不爽就跳槽;他们不缺钱、对钱没概念又很在意钱,不再为生存生计发愁,需求远远不止吃得饱、穿得暖、有学上、有电视看、有网络上,而是有了更高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发展危机已替代生存危机,需求日益极致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很多大学生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知道青春怎么去挥洒(快乐)却不知幸福为何物。

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高等教育的“初心”是实现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教育,尤其关注他们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重在引领他们构建合理人生、提高人生生活质量。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尤其重要。他们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个性愈发张扬,亟需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他们日益增长的更加自我、更加细分的美好学习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必要的、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要的。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使人民更有信仰、民族更有希望、国家更有力量。未来已来,挑战益多。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易变的、活泼的、不确定的、不可靠的、复杂模糊的。可能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已经消失;抑或他们毕业的时候,需要从事现在还没有出现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重新布局教育格局和育人模式,尊重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将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全渠道”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培养秉持“幸福”观念、具有创新创业和跨界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和实现路径

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出击、面向未来、转变思维,重新梳理优化自身的育人职责,尝试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立德树人实现路径。

第一,坚守“为国育贤”初心,培养最优秀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面向未来、面向全体的理念,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处理好教、学、思、创、育的关系,突出学术导向、推动内涵发展、培育卓越文化,落实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育人职责,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并形成合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谋划推进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真正把学生培养为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责任担当、感恩回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梳理确立一流教育教学的逻辑定位和实现路径。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体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化教育教学流程和服务。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服务师生的“全渠道”生态链条,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指标,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流程,满足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给无差别的学习体验。高校教育教学要不断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及时对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梳理一流教育教学逻辑定位,完成从现实取向到未来取向、从教师学术逻辑和学生成长逻辑分离到整合、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从教育实践到教育育人本质回归的转变。始终坚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学生核心能力素养,将学术导向下的学风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三,着力培养学生面向不确定未来的能力。未来是复杂的、易变的、不确定的、模糊的。进一步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深化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专业现代化建设水平。2018年,《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出台,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统一,坚持统筹布局,强化内涵建设,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完善交叉培养和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为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好课堂教学在育人体系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专业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能力素养,将学生思想引领、通识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塑造统一起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教材选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加强课程思政,进一步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自我认知与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创新创业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人文艺术素养、国际视野、信息素养的通识课面向构建以德育教育为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专业学习为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德育教育融通相长的德育体系。坚持专创结合、思创融合,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通识教育和个性培养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互动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向内塑造坚强意志品质、向中发掘自身特长优势并形成模式习惯、向外重构关系生态连接共生,使学生既具有应对不确定未来的通识核心能力,又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学生的成长发展高效赋能,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责任担当、感恩回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压实专业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两支队伍的“三全育人”责任担当。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制定课堂建设管理办法和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引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专业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积极参与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鼓励教师多参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导师、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班主任,加强学业指导,鼓励支持试点并积极推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落实班主任相关政策及待遇。以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为目标,以金牌教师、金牌专业、金牌课程、金牌基地、金牌质保建设为突破,引导老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并提升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让他们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大各级教学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力度。增强教育管理服务队伍的责任担当,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的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增强“全渠道”服务意识,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指标,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学生提供给无差别的学习体验;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依据。(作者系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孙大永)

 

 

上一条: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下一条:用心浇灌 用心培育

山东大学工会妇委会版权所有  旧网站入口